- 闫哲;路岩;
<正>高血压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流行病学负担尤为突出。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年龄≥18岁成年人高血压的加权患病率为27.5%,根据2012至2015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16.8%~([1])。其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的异常升高可能成为老年高血压管理的重要干预靶点。研究证实,BPV的动态变化不仅与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相关,更可独立于血压绝对值和靶器官损害,显著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2])。
2025年05期 v.2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霍江涛;梁惠;蔡津津;郭功兵;陈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平滑肌22α(SM22α)、Elabela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CI患者145例作为ACI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14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ACI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及认知障碍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SM22α、Elabela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SM22α、Elabela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认知障碍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M22α、Elabela对认知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I组患者血清SM22α、Elabela表达水平降低(t=7.818、11.311,P <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SM22α、Elabela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 <0.05)。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血清SM22α、Elabela表达水平降低(t=9.255、7.420, P <0.05)。ACI患者血清SM22α、Elabela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562、-0.624,P <0.05),与认知障碍均呈负相关(r=-0.408、-0.43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22α、Elabela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OR=0.878、0.764,P <0.05),高血压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OR=3.025,P <0.05)。血清SM22α、Elabela两者联合诊断认知障碍的AUC最高,优于血清SM22α、Elabela各自单独诊断(Z=3.406、2.767,P <0.05),敏感度为94.03%,特异度为76.92%。结论 ACI患者血清SM22α、Elabela表达水平均降低,两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认知功能有关。
2025年05期 v.25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姜洪新;居艳梅;王勇;郎岩;张俊艳;张洪丽;任国星;姬国敏;高婷婷;
目的 探讨深髓静脉(DMV)评分、核磁共振成像(MRI)总负担评分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衡水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后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84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66例)。比较两组的DMV评分和MRI总负担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两者是否为脑小血管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采用Spe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并使用ROC曲线评估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的DMV评分(Z=2.592)与MRI总负担评分(t=13.323)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V评分(OR=3.522)、MRI总负担评分(OR=3.364)为脑小血管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 <0.05)。DMV评分、MRI总负担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02、-0.317,P <0.05)。DMV评分与MRI总负担评分联合检测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AUC为0.887(95%CI=0.803~0.971)高于DMV评分(AUC=0.745,95%CI=0.609~0.879)与MRI总负担评分(AUC=0.736,95%CI=0.611~0.859)单独检测(Z=5.372、6.125,P <0.05)。结论 DMV评分、MRI总负担评分是脑小血管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05期 v.25 14-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兆平;吴渊;杨昀瑶;王玺;周慧慧;张琦;李佳;
目的 探讨Trousseau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TS-CI)与心房颤动相关脑梗死(AF-CI)的临床特点及认知功能障碍特点比较。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0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临床诊断TS-CI患者30例及AF-CI患者40例,进行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指标比较,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及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结果 TS-CI组D-二聚体(D-D)、“三区征”比例、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AF-CI组(t/χ~2=4.208、36.906、5.127、2.200,P <0.05)。TS-CI组认知功能障碍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Loeb评分均高于AF-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4.057、2.007、2.270、2.550,P <0.05)。TS-CI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低于AF-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2.028,P <0.05)。TS-CI组MoCA子项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得分低于AF-CI组(t=-2.446,P <0.05)。hs-CRP、D-D水平与MMSE和MoCA评分呈负相关(r=-0.514、-0.621、-0.557、-0.592,P <0.05)。结论 相对于AF-CI患者,TS-CI患者有更多比例的认知功能障碍,更容易出现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受损。
2025年05期 v.2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朱先飞;冉继桂;蔡英波;
目的 构建并验证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后癫痫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收诊的246例行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8:2定律随机分为训练集197例和验证集49例。术后2周,根据训练集HICH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癫痫分为发生组28例与非发生组169例。比较发生组与非发生组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CH患者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后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以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训练集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为14.21%;验证集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为16.33%。发生组与非发生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病程、脑积水、血肿体积≥60 cm~3、术后再出血、引流管污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10.644、4.950、16.661、38.273、26.013、19.824、12.699、25.707,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肿体积、TNF-α、NSE为HICH患者术后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OR=4.655、5.228、4.145、3.881,P <0.05)。训练集模型预测HICH患者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后发生癫痫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敏感度为89.29%,特异度为90.53%。验证集模型预测HICH患者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后发生癫痫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0.24%。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血肿体积、TNF-α、NSE与HICH患者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后发生癫痫有关,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HICH患者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后发生癫痫的风险。
2025年05期 v.2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婕;刘向龙;孙许锋;张静;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左西孟旦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各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胱抑素C(CysC)、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循环阻力(PVR)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K-MB、cTnI、NT-proBNP、CysC、LAD、LVEDD、CVP、MPAP、PVR水平均降低,LVEF水平均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K-MB、cTnI、NT-proBNP、CysC、LAD、LVEDD、CVP、MPAP、PVR水平均降低,LVEF水平升高(t=14.036、6.996、17.568、2.788、6.379、5.810、3.775、2.250、3.063、3.759,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62%)优于对照组(76.60%)(χ~2=5.371,P <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 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可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脏负荷,提高疗效。
2025年05期 v.25 31-3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丁盛;江帆;钟诗诗;
目的 系统评价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两名研究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内皮素(ET-1)。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16篇文献,涉及1 571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FMD改善起到了作用(WMD=3.07,95%CI=2.91~3.24,P <0.01),且能提高血清NO(WMD=15.71,95%CI=9.97~21.46,P <0.01)、NOS(WMD=3.87,95%CI=3.15~4.59,P <0.01)、6-keto-PGF1a水平(WMD=22.47,95%CI=19.86~25.08,P <0.01),降低ET-1水平(WMD=-12.15,95%CI=-15.85~-8.46,P <0.01)。结论 对于冠心病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能改善FMD,增加血清NO、6-keto-PGF1a等血管活性调节物质的水平,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优势。
2025年05期 v.2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蒋泽楠;胡宪清;周瑶瑶;倪瑜琦;傅慎文;陈巧莉;赖长春;陈向东;刘艳梅;
目的 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发病7 d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金华地区5家二级以上医院心内科就诊的53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发病24 h内接受PCI治疗。根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64例)和对照组(4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早期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总缺血时间、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心率、血管病变支数、新发心房颤动(NOAF)、C反应蛋白(CRP)、肌酐、尿酸、心肌肌钙蛋白I峰值、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峰值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χ~2/Z=8.020、-6.028、5.938、10.862、-2.861、-3.130、-2.922、-3.767、-4.303、25.611、28.155、-5.030、-2.684、-2.082、-3.700、-8.473、-6.392,P <0.05)。121例患者接受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检测,属于心力衰竭组的32例患者与属于对照组的89例患者sST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73, P <0.05)。入院时的舒张压(OR=0.958,95%CI=0.919~1.000,P <0.05)、入院时心率(OR=1.027,95%CI=1.006~1.048,P <0.05)、NOAF(OR=4.377,95%CI=1.030~18.590,P <0.05)、CRP(OR=1.038,95%CI=1.017~1.060,P <0.05)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峰值水平(OR=1.005,95%CI=1.002~1.009,P <0.05)是急性STEMI患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心率、NOAF、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峰值是STEMI患者早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
2025年05期 v.25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朱岩岩;刘佳成;张云亭;任向阳;王会林;段智慧;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恶性脑水肿分为恶性脑水肿组(39例)和非恶性脑水肿组(7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入院血清MMP-9、SOD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恶性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MMP-9、SOD水平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恶性脑水肿组侧支循环不良比例(χ~2=12.068,P <0.0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16.146,P <0.05)、血清MMP-9水平(t=6.110,P <0.05)均高于非恶性脑水肿组,血清SOD水平低于非恶性脑水肿组(t=23.474,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065,95%CI=0.672~1.688,P <0.05)、侧支循环不良(OR=3.305,95%CI=0.948~11.750,P <0.05)、血清MMP-9(OR=1.010,95%CI=0.952~1.071,P <0.05)、SOD水平(OR=0.800,95%CI=0.691~0.927,P <0.05)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血清MMP-9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AUC为0.762,敏感度为90.50%,特异度为52.70%。血清SOD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AUC为0.852,敏感度为76.20%,特异度为95.9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不良、血清MMP-9、SOD水平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有关,血清MMP-9、SOD水平对恶性脑水肿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5年05期 v.25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何青龙;黄钰婷;
目的 探讨极低频电磁场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S患者120例。将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假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极低频电磁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氧化应激指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 <0.05)。治疗后,两组C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MMSE、MoCA评分升高(P <0.05),观察组治疗后C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MMSE、MoCA评分升高(t=5.307、3.605、4.221,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ox-LDL、8-iso-PGF2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升高(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ox-LDL、8-iso-PGF2α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1、3.031,P <0.05)。治疗后,两组SD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GAF、MBI评分升高(P <0.05),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GAF、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4、4.208、4.243,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3,P> 0.05)。结论 极低频电磁场治疗IS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其社会功能。
2025年05期 v.25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键;黄斌;郭绍锋;柴佳园;徐乐;
目的 探讨孕中期孕妇心血管超声参数与血清学指标对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浙江医院产检并生产的孕妇95例,依据妊娠结局,将孕妇分为正常组与不良妊娠结局组,收集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孕中期心血管超声指标参数,如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E/A)以及血清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IGF)及sFlt-1/PIGF。通过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孕妇心血管超声参数与血清学指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评价心血管超声参数与血清学指标对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良妊娠结局组LAD、IVSD、LVPWD高于正常组(t=2.453、2.768、2.502,P <0.05)。不良妊娠结局组LVEF、E/A低于正常组(t=-3.357、-3.290,P <0.05),相比于正常组,不良妊娠结局组中sFlt-1/PIGF和sFlt-1水平升高(Z=-4.245、-4.191,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提示不良妊娠结局与LAD、IVSD、 LVPWD之间呈正相关(r=0.247、0.276、0.251,P <0.05),与LVEF、E/A呈负相关(r=-0.304、-0.323,P <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提示:不良妊娠结局与sFlt-1、sFlt-1/PIGF之间呈正相关(r=0.248、0.219,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PWD、sFlt-1/PIGF、sFlt-1、LVEF为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OR(95%CI)=1.908(1.107~3.289)、1.039(1.001~1.077)、1.001(1.001~1.001)、0.861(0.765~0.969),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血管超声参数LVEF、血清学指标中sFlt-1水平、sFlt-1/PIGF对于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较高,其中LVPWD敏感度最高,sFlt-1/PIGF特异度最高,心血管超声参数联合血清学指标的AUC最高,为0.895。结论 孕中期心血管超声参数(LVPWD、LVEF)联合血清学指标(sFlt-1、sFlt-1/PIGF)对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05期 v.2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欣;钱贝丽;李博文;柴杰;韩若东;
目的 探讨首次脑卒中幸存者康复出院后1年内持续体育活动的效果。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前瞻性纵向观察70例首次脑卒中幸存者,在康复出院时(基线)以及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测量结果。主要结果包括平均每日中高强度活动(MVPA)持续时间、久坐和步数;次要结果包括心血管风险因素[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腰围、体质量指数(BMI)],运动能力、情绪、疲劳和认知。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评估以上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MVPA持续时间、次数、持续时间≥10 min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F=7.632、7.037、7.753,P <0.01),并且6个月和12个月的MVPA持续时间、次数、持续时间≥10 min次数较基线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久坐行为的每日持续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每日步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8、2.807,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MI、腰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F=5.811、6.068、5.530,P <0.05)。在12个月中,较高水平的体育活动(MVPA持续时间、次数和持续时间≥10 min次数)与较低的BMI、腰围和较高的HDL-C相关(P <0.05)。基线时较快的步态速度和较高的耐力、认知水平与12个月时较高的MVPA相关(P <0.05)。结论 提高MVPA水平和增加MVPA的次数对控制首次脑卒中幸存者未来的心血管风险很重要。
2025年05期 v.2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