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防治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访问量:381415
日访问量:70

共识解读

  •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毛天诗;李宇轩;吴宗贵;霍勇;林谦;

    <正>《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指出,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患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持续上升~([1])。目前冠心病常规治疗以抗血小板、延缓心脏重构、降低心肌耗氧及控制危险因素为主~([2]),尽管该病的诊疗技术和治疗手段已取得迅速发展,但在标准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的基础上,患者仍面临较高的残余心血管风险。

    2025年09期 v.2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述评

  •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

    石睿;祝烨;

    <正>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2024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9岁,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残疾的主要疾病~([1])。ASCVD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疾病。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调脂治疗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3])。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血脂异常发生率增加,如何加强血脂管理并兼顾多病并存、多药联用的特点,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难点。本文聚焦近年来老年人调脂治疗的临床证据、指南以及专家共识,对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进展进行述评。

    2025年09期 v.2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心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杜艳艳;陈锐;于海初;

    <正>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精神障碍将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二大致残原因~([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3.3亿~([2])。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心血管病患者中,精神心理问题的共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研究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72.7%存在躯体化症状,其中轻中度抑郁、焦虑状态和躯体化症状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焦虑、抑郁、持续精神压力等心理因素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甚至可与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相提并论,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4-6])。

    2025年09期 v.25 9-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基础研究

  • 基于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通路探讨川芎嗪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朱可夫;吴少泽;杜常青;汤益民;金红峰;翁莹政;

    目的 探讨川芎嗪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8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基础饲料饲养作为对照组,雄性ApoE-/-小鼠高脂饮食饲养建立AS模型后,经体重匹配后随机分为两组:AS组、川芎嗪组,每组各8只。川芎嗪组小鼠腹腔注射20 mg/mL的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剂量为100 mg/kg;AS组、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各组均1次/d,给药3周。给药结束后,各组小鼠眶下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后,免疫比浊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对各组小鼠主动脉行苏丹Ⅳ、油红O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斑块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主动脉组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中TLR4、MyD88、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p65的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主动脉组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中TLR4、MyD88、磷酸化-IκBα(p-IκBα)、IκBα、磷酸化-p65(p-p65)、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饲养12周时和16周时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51、27.406,P<0.01);与对照组相比,AS组和川芎嗪组小鼠体重更大。各组小鼠TC、TG、LDL-C、TNF-α、IL-6、MCP-1、AS斑块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02、12.032、32.263、32.571、74.388、24.312、77.532,P<0.01);与AS组相比,川芎嗪组小鼠TNF-α、IL-6、MCP-1水平降低,AS斑块面积减少(P<0.05)。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TLR4 mRNA、MyD88 mRNA、IκBα mRNA、p65 mRNA、TLR4、MyD88、p-IκBα/IκBα、p-p65/p6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03、35.433、128.014、39.052、42.532、38.911、138.314、319.327,P<0.01);与AS组相比,川芎嗪组小鼠TLR4 mRNA、MyD88 mRNA、p65 mRNA、TLR4、MyD88、p-IκBα/IκBα、p-p65/p65水平下降,IκBα mRNA水平升高(P<0.05)。结论 川芎嗪可减轻AS模型ApoE-/-小鼠的炎症反应,减少AS面积,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表达。

    2025年09期 v.2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临床研究

  •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孙优;赵云凤;董采杰;蔡丽丽;

    目的 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PCI治疗的210例CHD患者,统计PCI术后1年内MACE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52例和非MACE组15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运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以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MACE组年龄、多支血管病变占比、高血压占比、糖尿病占比、吸烟占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尿酸(UA)、D-二聚体(D-D)、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 ST2)、白细胞介素-33(IL-3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高于非MACE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低于非MACE组(t/χ~2=6.519、8.652、5.066、5.145、15.316、7.789、2.310、5.553、8.198、9.905、9.806、9.000、8.192、4.885,P<0.05)。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多支血管病变、吸烟、LDL-C、e GFR、UA、D-D、sST2、IL-33、Lp-PLA2水平是CHD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影响因素(OR=2.450、3.064、2.066、1.355、0.874、1.201、1.295、1.260、1.117、1.119,P<0.05)。以CHD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该预测模型预测CHD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AUC为0.915(95%CI=0.866~0.96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年龄、多支血管病变、吸烟、LDL-C、eGFR、UA、D-D、sST2、IL-33、Lp-PLA2是CHD患者PCI术后1年内MACE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09期 v.2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李红杰;李鹏;马玉莲;谢志江;李琴;郭俊花;李志梅;宋玮;

    目的 构建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邯郸市第一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分为不良组13例和良好组57例。另外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30例作为验证集用于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评估患者广泛性焦虑问卷7项(GAD-7)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胃饥饿素(ghrelin)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绘制校准曲线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随访期间研究对象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18.57%(13/70)。良好组与不良组患者年龄、营养不良、GAD-7评分、BDNF、ghrel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GAD-7评分、BDNF、ghrelin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OR=0.558、0.835、1.092、1.486,P<0.05)。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12.721-0.584×年龄-0.833×GDA-7评分+2.583×BDNF+1.910×ghrelin。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95%CI=0.863~1.000),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1.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χ~2=4.621,P > 0.05)。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贴近于标准曲线。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41~1.000),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87.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χ~2=5.203,P > 0.05)。校准曲线贴近于标准曲线,模型一致性较好。结论 年龄、GAD-7评分、BDNF、ghrelin是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和预测价值。

    2025年09期 v.2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Meta分析的能谱CT与传统多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确性比较研究

    丁李洁;于文静;曹志坚;

    目的 比较能谱CT与传统多层螺旋CT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BM、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5年1月10日期间有关CT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诊断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中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QUADAS-2)评价系统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同时应用Meta-Disc 1.4版和Stata 18.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2篇,其中能谱CT纳入5篇研究,传统多层螺旋CT纳入7篇研究。能谱CT和传统多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92(95%CI=0.81~0.97)、0.60(95%CI=0.31~0.83),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92(95%CI=0.86~0.96)、0.80(95%CI=0.51~0.94),合并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2.25(95%CI=6.46~23.20)、2.93(95%CI=0.79~10.86),合并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08(95%CI=0.03~0.22)、0.51(95%CI=0.22~1.18),合并诊断比值比分别为150.03(95%CI=39.19~574.40)、5.76(95%CI=0.71~46.5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5%CI=0.92~0.96)和0.77(95%CI=0.73~0.80)。结论 能谱CT对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效能高于传统多层螺旋CT。

    2025年09期 v.25 31-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重链、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水平及临床意义

    李媛媛;薄涛;徐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重链(ITIH)、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PCSK9)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新疆财经大学医院收治的85例AMI患者为AMI组,收集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对AMI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48例和非MACE组37例。收集并比较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ACE组和非MACE组血清ITIH、PCSK9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AMI患者血清ITIH与PCSK9的相关性以及ITIH、PCSK9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B型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TIH、PCSK9水平对AMI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组cTnI、CK-MB、BNP、NT-proBNP、PCSK9水平增高,ITIH水平降低(t=19.518、11.504、18.706、53.901、7.542、8.350,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MI患者血清ITIH水平与cTnI、CK-MB、BNP、NT-proBNP呈负相关,PCSK9水平与cTnI、CK-MB、BNP、NT-proBNP呈正相关;ITIH与PCSK9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ITIH、PCSK9、cTnI、BNP是AMI的影响因素(OR=0.986、1.065、1.365、1.376,P<0.05);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血清ITIH降低,PCSK9增高(t=6.837、6.319,P<0.05)。ROC曲线发现,血清ITIH、PCSK9均对AMI患者发生MACE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Z=4.996、3.615,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ITIH水平降低,PCSK9水平增高,两者呈负相关,两者均对AMI患者发生MACE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9期 v.25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杨茜雅;顾嘉静;毛若馨;陈钰丹;陈欣怡;麦一峰;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巨噬细胞在AS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促炎反应、氧化应激及铁死亡等机制加剧病变;另一方面,其胞葬作用通过清除凋亡细胞、抑制局部炎症扩散,有助于维持斑块稳定性。系统解析巨噬细胞在AS中的多重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将为疾病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并为开发精准干预策略与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2025年09期 v.25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区人群防治

  • 中老年人群血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荷的相关性

    谢慧蓉;王梦星;陈豪;金哲宇;孙景萍;潘岳松;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血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UHR)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负荷的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差异。方法 基于PRECISE研究,纳入3 043名50~75岁中老年参与者,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查等,并计算参与者的UHR。根据UHR三分位值将其分为T1组(UHR<25 th)、T2组(UHR 25~75 th)、T3组(UHR>75 th)。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狭窄程度及负荷(包括节段狭窄评分、节段受累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及有序回归模型分析UHR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并构建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评估非线性关系。结果 纳入的参与者平均年龄为(61.1±6.6)岁,53.6%为女性。男女人群中UHR较高者普遍表现为舒张压、体质量指数、血尿酸和甘油三酯升高,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和糖尿病发生率增加,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5)。在校正年龄、代谢指标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男性参与者中与T1组相比,T3组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概率增加(OR=1.551,95%CI=1.023~2.352,P<0.05),而且与更高的节段狭窄评分(cOR=1.623,95%CI=1.168~2.255,P<0.01)和节段受累评分(cOR=1.496,95%CI=1.078~2.077,P<0.05)相关。在女性参与者中与T1组相比,T3组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概率增加(OR=2.030,95%CI=1.312~3.141,P<0.01),而且与更高的节段狭窄评分(cOR=2.122,95%CI=1.527~2.948,P<0.01)和节段受累评分(cOR=1.987,95%CI=1.438~2.745,P<0.01)相关。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进一步显示,随着UHR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狭窄及负荷的风险也逐渐增加。结论 UHR与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呈正相关,且性别间趋势一致,提示UHR可作为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病变风险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5年09期 v.25 46-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诊治分析

  • 超声心动图联合临床“双指标法”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邹丽贞;郑宁;方晓丹;方利民;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临床“双指标法”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金华市人民医院疑诊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2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双指标法”对新生儿进行检查。分析超声心动图、“双指标法”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256例高危新生儿中,130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包括19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11例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26例的检查结果为无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测的敏感度为80.77%(105/130),特异度为73.81%(93/126),准确度为77.34%(198/256)。“双指标法”检测的敏感度为67.69%(88/130),特异度为63.49%(80/126),准确度为65.63%(168/256)。超声心动图联合“双指标法”检测的敏感度为93.08%(121/130),特异度为82.54%(104/126),准确度为87.89%(225/256);超声心动图、双指标法及联合检测的AUC(95%CI)为0.773(0.713~0.832)、0.656(0.589~0.723)、0.878(0.832~0.925)。超声心动图联合“双指标法”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高于超声心动图、“双指标法”单项诊断(Z=7.189、10.260,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联合临床“双指标法”检查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的准确度较高,联合检测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2025年09期 v.25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神香苏合丸联合尼可地尔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倪秋明;卢玲芬;侯良磊;林苗;林斌;季晓君;杨德业;

    目的 探讨神香苏合丸联合尼可地尔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NSTEM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后立即予以注射用尼可地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香苏合丸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微循环指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FR)、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无创心功能指标[心率、心脏指数、心室射血时间、外周血管阻力]、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后心肺运动指标(峰值摄氧量、代谢当量、6 min步行距离、心率储备和呼吸储备)、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CK-MB、cTnI、NT-proBNP、TNF-α、IL-6、hs-CRP、TC、LDL-C较治疗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CK-MB、cTnI、NT-proBNP、TNF-α、IL-6、hs-CRP、TC、LDL-C更低(t=-4.812、15.260、-10.903、-10.992、-10.795、-5.813、-2.296、-5.72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FR、心脏指数、心室射血时间升高,IMR、心率、外周血管阻力、MLHFQ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FR、心脏指数、心室射血时间更高,IMR、外周血管阻力、MLHFQ评分更低(t=-2.730、2.640、3.420、-2.970、-4.072、-8.513,P<0.05)。治疗后观察组峰值耗氧量、代谢当量、6 min步行距离、心率储备、呼吸储备高于对照组(t=23.491、12.810、6.267、4.835、5.950,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再次入院、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尼可地尔治疗基础上加用神香苏合丸可进一步改善N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与无创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脂,提升心肺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9期 v.25 55-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心电图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朱晓晴;潘青;王翔;

    目的 探讨心电图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预后不良组25例和预后良好组9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CI术前和术后24 h所有患者使用动态心电记录仪采集心电图参数,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心电图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QT离散度、QRS间期对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QT离散度、QRS间期、碎裂QRS波占比、T波倒置占比、ST段回落程度<50%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11.622、5.448、8.910、10.749、10.31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碎裂QRS波、T波倒置、ST段回落程度<50%、QT离散度、QRS间期是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465、2.561、2.654、2.713、2.709,P<0.05)。ROC曲线显示,QT离散度、QRS间期对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792。结论 碎裂QRS波、T波倒置、ST段回落程度<50%、QT离散度、QRS间期是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QT离散度、QRS间期对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5年09期 v.2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血清LOX-1、TNC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

    房欣;张宏晶;张景岳;

    目的 探讨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肌腱蛋白C(TN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5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CAG检查结果分为轻度狭窄组(32例)和中重度狭窄组(53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OX-1、TNC水平。ROC曲线分析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LOX-1、TNC对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1%和87.50%,准确度为85.88%。与轻度狭窄组比较,中重度狭窄组血清LOX-1、TNC水平升高(t=6.231、7.831,P<0.05)。ROC曲线显示,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血清LOX-1、TNC联合评估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AUC为0.8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4%和81.25%。结论 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效能较佳,血清LOX-1、TNC水平随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升高,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血清LOX-1、TNC对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有评估价值。

    2025年09期 v.2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严静

    <正>严静,浙江医院原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及其老年重症医学分会会长;浙江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老年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ICU质控中心主任;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重症医学)负责人。《心脑血管病防治》总编辑;《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浙江医学》等多家杂志编委。

    2025年09期 v.2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